在采矿领域,岩土工程师需要采用最新的地下软件创新技术,以揭示岩土复杂性,并为安全和生产力做出关键决策。 PLAXIS 3D帮助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CCTEG)研究团队,成功计算了老虎台矿区土壤和岩石的复杂相互作用。
2024-11-27 iGeo
以地基承载力、土坡稳定等常见土工结构问题为例,讨论土工结构安全系数的两种不同定义,一是极限 荷载与容许荷载之比,一是已有强度参数与保持稳定所需强度参数之比。分析表明,前一定义仅对某些结构适用, 而后一定义原则上可用于各种结构,具体选用要看结构及其所处环境的情况。当两种定义均适用时,允许安全系 数的取值可有较大差别,具体设计时应予注意。此外,还对两种安全系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讨论,包括滑移线法、 极限平衡法、极限分析法等传统方法以及近年来应用日趋广泛的弹塑性有限元法、有限元极限分析法等,对各类 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时需注意的问题给出自己的看法。
2024-12-25 iGeo
小应变硬化(HSS)模型能较合理考虑土体小应变阶段的非线性、应力相关等特性,在隧道和基坑开挖等变形数值 计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目前对模型整套参数的合理取值尚缺乏系统地研究。剖析了 HSS 模型各参数的意义和对应的 试验方法,并基于大量室内和现场试验数据建立了上海土体 HSS 模型主要参数与土体孔隙比的经验关系,为实际工程利用 勘察报告方便且较准确地确定 HSS 模型参数提供了合理途径。通过多个
2024-12-25 iGeo
以大量的实际工程为基础,基于 Sarma 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强度折减法探讨层状岩质边坡在不同岩层倾角 θ、边坡 坡角 β、结构面间距 h 条件下的安全系数与破坏面位置的变化规律,揭示复杂多层软弱夹层边坡岩体的破坏机制及稳定性特 征。结果表明:不同 θ 条件下边坡岩体失稳机制和破坏面位置不同,随着 θ 的增大,破坏机制表现为滑移破坏→滑劈破坏→ 崩塌破坏→倾倒破坏→滑移破坏;当 β、h 一定时,直立层状边坡的稳定性略大于水平层状边坡,反倾向边坡的稳定性明显 大于顺层边坡;β 直接影响边坡岩体破坏特征,当 β 由 30°增大至 60°时,顺层边坡的安全系数约降低 53%;反倾向层状边坡 的安全系数约降低 40%;h 对边坡岩体破坏机制的影响较小,但对稳定性的影响较大,建议工程实践中加强密集结构面岩质 边坡的监测和加固工作。
2024-12-04 iGeo
针对济南地区典型地层上的基坑工程,土体采用 PLAXIS 3D 中的硬化土小应变(HSS)模型,建立了有限元模型, 并根据实际监测数据结合位移反分析技术,得到了该典型地层下土体 HSS 模型参数的一般选取方法。之后简化模型,分别 采用土体的 HSS 模型与 Mohr-Coulomb(M-C)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对比基坑开挖至不同深度时,应用两种模型模拟所得 挡土墙变形与墙后地表沉降的差异。结果表明
2024-12-20 iGeo
构造了抗拔桩上限分析机构,对饱和黏土中闭口桩与开口管桩抗拔承载力进行了上限计算,通过与弹塑性有限元、 下限法及 API 方法进行对比说明了其合理性,并与实测资料对比验证了此方法的可靠性。研究了长径比、桩壁粗糙程度、土 体强度非均匀性和土塞高度对抗拔承载力的影响,拟合出了闭口桩的抗拔净承载力预测公式。主要结果表明:对于闭口桩, 归一化的抗拔净承载系数和单桩长径比之间近似呈线性关系。对于开口管桩,开口管桩抗拔净承载力系数与闭口桩抗拔净承 载力系数的比值随长径比的增大有增大的趋势;管桩抗拔净承载力系数随着土塞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塞对管桩的抗拔承载 力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2024-11-20 iGeo
针对确定性分析方法进行水泥土搅拌桩 (DMC) 复合地基工后沉降控制存在一定风险的问题,基于 Monte Carlo dropout 神经网络 (ANN_MCD) 架构的随机变换,利用模型输出随机性表征土体参数的不确定性. 结合有限元 与代理模型,开展考虑土体参数不确定性的 DMC 复合地基工后沉降高效计算,获得不同桩长、桩径、桩间距、垫 层厚度参数组合下的工后沉降概率分布. 以路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目标可靠指标,确定工后沉降界限值,建 立沉降与地基处理成本的非线性映射关系,结合成本效能指标进行结构设计优化. 研究表明,ANN_MCD 模型可 以依据地基软黏土塑性指数 Ip,推演修正剑桥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预测参数的 95% 置信区间与试验值吻合良 好. 利用土体与结构参数独立进行特征提取的双输入层 ANN 代理模型,可以有效地避免网络结构冗余,实现 DMC 复合地基工后沉降 S 的高效高精度预测. S 与最低建造成本符合 Logistic 曲线形式,成本效能分界值 Cv 位于 曲率最大点,设计优化方案应位于成本≤Cv 的高效费比区.
2024-11-20 iGeo
青藏高原的持续抬升导致黄河上游下切,从而带动支流大河坝河在 同德盆地快速下切,使得同德盆地由沉积区变为侵蚀区,泥石流开始发育。不 同于基岩下切区泥石流,本研究区泥石流沟道下切速度快,物源补充及时,暴 发频率非常高,严重影响了道路和盆地表面草场安全。根据河流下切程度和岩 性组成,大河坝河可以分成沉积区、过渡区和山区三个河段。通过无人机搭载 高精度的雷达扫描,系统分析了同德盆地沉积物的颗粒分选特点,大
2024-12-20 iG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