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案例

  • CZ 铁路同卡至夏里段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及管控对策

    高海拔、高落差、高烈度的山区往往坡地众多,水土环境生态脆弱,地质灾害发育 强烈,尤其是暴雨诱发的泥石流普遍存在。川藏、滇藏、中尼和玉磨等进出藏、滇等区 域的铁路不可避免地需要穿越复杂艰险的山区,相应地,山区多发易发的泥石流往往 也会对正在建设或运营中的铁路构成巨大的潜在威胁。为了有效降低泥石流对铁路所 带来的潜在风险和危害,甚至是消除这些危害,简单高效且贴近实际的泥石流危险性 评价与管控对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以泥石流物源为出发点,开展泥石流危 险性评价的实证研究,欲深入探究铁路沿线精细化、系统化的泥石流风险管控对策。

    2024-12-19 iGeo

  • 山区铁路边坡危岩早期识别与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规划横贯东中西、沟通南北方的铁路大 通道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与此同时山区铁路里程将逐年增加,面临的危岩崩 塌灾害风险也愈加严峻,由于山区复杂的地质环境,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取铁路沿 线山区危岩的地质信息一直是研究的难点。本文以山区铁路边坡危岩灾害为研究 对象,基于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对山区铁路边坡危岩进行早期识 别;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三维落石运动模拟研究;并从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的 角度开展危岩灾害风险评价研究。通过研究可提升铁路基础设施自然灾害安全防 御能力,为山区铁路危岩灾害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持。

    2024-12-19 iGeo

  • 梅里雪山1991年和2019年雪崩事件重建及影响因素分析

    梅里雪山雪崩多发,但缺乏系统监测和研究。1991年1月3日梅里雪山发生了造成中日联合登 山队 17名队员遇难的巨大雪崩事件。2019年安装在明永冰川末端附近的物候相机拍摄到临近梅里雪 山明永冰川的一次雪崩事件。两次事件类型不同,这对我们进行雪崩预测预警有良好的指示作用。本 研究以RAMMS(Rapid Mass Movement System)模型为手段,利用经验值和经验公式确定影响模拟结果 的主要模型参数和积雪可能断裂深度,在优化分析的基础上,对两次雪崩事件进行重建,定量分析雪崩 堆积量、堆积范围等。结果显示:1991年雪崩共持续了192 s,雪崩体从海拔5 730 m处断裂,沿坡面崩塌 而下最终堆积在海拔约 5 000 m 的冰川粒雪盆地区,形成面积为 0. 6 km2 ,体积约 67×104 m3 的堆积体。 2019年雪崩共持续了 158 s,雪崩流最大高度 35. 91 m,最大速度 79. 34 m·s -1,堆积量 76. 2×104 m3 ,雪崩 堆积范围与野外观测到的一致。两次雪崩事件发生地位于雪崩极高危险区和高危险区,在一定程度上 验证了风险评估的准确性。研究结果可为梅里雪山地区未来潜在雪崩灾害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为雪 崩预测预警提供良好的参考。

    2024-12-19 iGeo

  • 喜马拉雅北麓郭如错冰湖泥石流沟发育特征及 对拟建中国至尼泊尔铁路的影响研究

    拟建中国至尼泊尔铁路首次穿越全球冰湖分布最为集中的喜马拉雅区域,最为典型的是郭如错冰湖,铁路 桥梁位于其溃决通道上,如何计算桥梁净空设置和墩台防护所需参数,国内外标准、规范未见针对线性工程的冰湖 溃决特征值计算。通过地质调查,结合 1984 年至今多期历史卫星遥感影像、SBAS-InSAR 差分干涉图形变分析、雨 洪法、RAMMS 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圈定物源的储量和分布特征,分析郭如错冰湖库容、面积的变化趋势,评价终 碛垄、后缘冰川的结构和稳定性。雨洪法计算结果: 流速 3. 51 m/s,泥深 1. 26 m,整体冲击力 29. 30 kN/m2 ; RAMMS 计算结果: 流速 3. 54 m/s,泥深 1. 28 m,整体冲击力 19. 00 kN/m2 。对比雨洪法与 RAMMS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在铁 路桥梁位置断面处,雨洪法与数值模拟结果接近,采用雨洪法计算的结果具备合理性。因此,郭如错冰湖溃决通道 上的铁路桥梁净空建议采用 7. 89 m。该方法对冰湖发育区的线性工程如何开展冰湖溃决型泥石流特征值计算工 作进行了初步探索,在喜马拉雅山区等区域的选线中可供借鉴。

    2024-12-19 iGeo

  • 某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分类研究

    根据地下洞室群的特点, 选取岩体质量综合级别、块体状况、开挖位移及破坏区、岩爆烈度四因素为分类指标, 建立 了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分类体系。针对不同稳定性等级, 提供了相应的开挖方式和支护处理建议。最后, 运用该分类 体系对某地下洞室群的主厂房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主厂房围岩以基本稳定的Ò 类为主, 围岩的破坏型式以局部块体 失稳和轻微~ 中等岩爆为主。

    2024-12-19 iGeo

  • 开挖卸荷条件下大型地下硐室块体稳定性的对比分析

    运用 FLAC3D 软件对三峡地下电站主厂房的典型边墙和顶拱块体分别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对比分析其 模拟结果表明:(1) 边墙块体在水平垂直厂房轴线(x 方向)和铅直(y)方向上应力均表现出卸荷特征,特别是 x 方向。 其变形主要以向开挖区卸荷回弹变形为主;(2) 顶拱块体在 x 方向表现为压应力,其值随开挖逐渐增加,而 y 方向 只是在开挖初期卸荷,但随后面的开挖有逐渐回升的趋势。其变形在 x 方向为挤压变形,y 方向块体下部向下变 形,而上部因挤压而表现出向上变形;(3) 大型地下硐室开挖过程中,块体的应力–形变场特征对顶拱块体稳定是 有利的,而对边墙块体是不利的。因此,通常的极限平衡分析结果,对边墙块体是偏高的,而对顶拱块体是偏于 保守;(4) 提出通过变形特征来定性判断块体整体稳定性和通过塑性区分布规律来定量评价块体的局部稳定性的 方法。

    2024-12-19 iGeo

  • 锦屏一级水电站复杂地质条件下坝肩高陡边坡 稳定性分析及其加固设计

    锦屏一级水电站是我国在建的世界最高拱坝,坝肩工程边坡高度达 500 m,规模巨大。电站枢纽区地处深山 峡谷地区,自然谷坡高陡,地应力水平较高,谷坡岩体卸荷强烈,并发育有断层、层间挤压带、深部裂缝等不良 地质现象。在地质条件详细调查基础上,分析左岸缆机平台以上的顺坡向倾倒变形体、左岸 1 800 m 高程以上的 楔形双滑变形拉裂体等坡体结构及其破坏模式,并进行边坡稳定性分区和计算分析。根据坡体结构特点,确定少 开挖、弱爆破、强支护、分区分层支护、控制整体、以面覆点的开挖施工和加固设计原则,实施以预应力锚索和 抗剪洞为主、辅以锚杆、混凝土框格梁等措施的局部和整体、浅表和深层的全方位、多层次边坡加固控制体系。 精细设计并严格控制施工时序、爆破技术和工艺,保证建基面岩体质量,通过动态设计和完善的管理机制确保边 坡施工安全。2006 年 7 月~2009 年 9 月边坡监测资料表明:边坡浅表最大横向位移 79.5 mm,最大垂直下沉位移 52.5 mm,主要受地层岩性和坡体结构控制;深层最大变形量 60 mm,最大速率 0.1 mm/d,主要受深部裂缝控制; 目前位移均趋于收敛,满足安全控制标准。锦屏一级水电站坝肩高边坡工程的成功实施为我国工程建设提供新的 经验和借鉴。

    2024-12-19 iGeo

  • 基于原位试验和规范的岩体抗剪强度与 Hoek-Brown 准则估值比较

    简要论述目前岩体抗剪强度确定方法,以黄河上游玛尔挡水电站坝基岩体为例,在岩体质量分级基础上, 引入规范建议值及现场原位大型剪切试验结果,建立岩体抗剪强度指标与 BQ 岩体质量分级的相关关系。同时利 用实测资料建立 BQ 与 GSI 的相关关系,运用 Hoek-Brown 准则估算各试验点岩体的抗剪强度指标。结果表明, 采用该研究成果较符合工程实际,而采用 Hoek-Brown 准则估算的等效内摩擦因数偏小,黏聚力则偏大很多。误 差分析表明,这一结果主要是由 Hoek-Brown 准则中最小主应力的取值范围引起的,据此提出公式应用中需注意 的问题及相应解决方法。

    2024-12-19 iGeo

储罐的动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