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大型地下洞室开挖中频繁出现的局部失稳问题,提出围岩局部不稳定问题的实时动态反馈分析方法, 满足了洞室不稳定区域防治的快速化和科学性要求。以具有代表性的锦屏二级水电站地下厂房第二层开挖过程中 厂右 0+263 安装间部位上游边墙围岩单层变形增量达 20 mm、变形速率达 3.4 mm/d 这一潜在不稳定问题为例,通 过该部位围岩稳定性的实时动态反馈分析与工程调控的全过程分析,阐述如何走一条理论跟踪分析与工程调控相 结合的新途径,以消除围岩的安全隐患。实践表明:将现场多元信息、反演分析和工程调控有机结合的实时动态 反馈分析是解决地下工程局部稳定性问题的有效途径。另外,基于加固后的围岩等效力学参数的对比,通过现场 工程实例方式证实锚杆提高围岩力学强度这一物理效应。
2024-12-19 iGeo
为特殊照明和交通安全在世界最长的双峒公路隧道——秦岭终南山隧道内设计了 6 个峒室,该隧道穿越中 国陕西省秦岭山脉,最大埋深达 1 800 m。在峒址附近的 2 个位置采用应力解除法量测岩石地应力,该处的岩石 覆盖厚度分别为 1 600 和 400 m,量测结果显示极高的地应力。为满足照明和行车安全的要求,每个峒室设计成 纺锤型,长度为 200 m,最大宽度为 22 m。受到已建成隧道的限制,两峒室间最小岩柱厚度只有 8 m。峒室的主 要特征为:(1) 高地应力;(2) 岩石条件较好;(3) 与峒室尺寸相比岩柱厚度很小,这些特征对围岩支护提出极大 的挑战。围岩支护是依据岩体分类 Q 系统采用经验法设计,然后采用数值分析校核。临时支护和永久支护系统均 采用喷射混凝土和锚杆。为保证施工和运行期的峒室稳定提出一整套实施程序,包括开挖、喷射混凝土、安装锚 杆和监控措施。对于极高地应力区域的峒室采用柔性支护,允许岩体在永久支护安装前发生部分变形,从而保证 峒室稳定及支护元件安全可靠地发挥效用。分别采用 FLAC3D和 Phase 2 程序进行三维和二维数值分析,三维计算 主要用于研究峒室的整体稳定及沿隧道轴向的三维效应;二维计算用于详细研究施工顺序和各支护单元的功效。 数值分析显示喷射混凝土和锚杆在各施工阶段都能安全运作,从而验证了围岩支护设计。
2024-12-19 iGeo
锦屏一级水电站是我国在建的世界最高拱坝,坝肩工程边坡高度达 500 m,规模巨大。电站枢纽区地处深山 峡谷地区,自然谷坡高陡,地应力水平较高,谷坡岩体卸荷强烈,并发育有断层、层间挤压带、深部裂缝等不良 地质现象。在地质条件详细调查基础上,分析左岸缆机平台以上的顺坡向倾倒变形体、左岸 1 800 m 高程以上的 楔形双滑变形拉裂体等坡体结构及其破坏模式,并进行边坡稳定性分区和计算分析。根据坡体结构特点,确定少 开挖、弱爆破、强支护、分区分层支护、控制整体、以面覆点的开挖施工和加固设计原则,实施以预应力锚索和 抗剪洞为主、辅以锚杆、混凝土框格梁等措施的局部和整体、浅表和深层的全方位、多层次边坡加固控制体系。 精细设计并严格控制施工时序、爆破技术和工艺,保证建基面岩体质量,通过动态设计和完善的管理机制确保边 坡施工安全。2006 年 7 月~2009 年 9 月边坡监测资料表明:边坡浅表最大横向位移 79.5 mm,最大垂直下沉位移 52.5 mm,主要受地层岩性和坡体结构控制;深层最大变形量 60 mm,最大速率 0.1 mm/d,主要受深部裂缝控制; 目前位移均趋于收敛,满足安全控制标准。锦屏一级水电站坝肩高边坡工程的成功实施为我国工程建设提供新的 经验和借鉴。
2024-12-19 iGeo
地下岩体硐室开挖稳定性分析软件培训岩石地下工程中,根据地应力与岩体结构组合可以将岩体划分为不同类型,每种类型的岩体有其自身特定的破坏形式。结构控制型岩体是其中常见的一类工程岩体。结构控制型岩体通常指中低地应力场中由1~3组结构面相互切割而成的岩体,这类岩体稳定性主要受结构面控制。结构控制型岩体中常见的破坏形式是块体垮落(顶拱)或滑落(边墙)。结构面几何参数的随机性使块体的位置、体积、形状等参数通常
2024-05-31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