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资讯

  • 高填方土石混合料强度与变形特性及 沉降预测研究

    杨校辉 1,2 ,朱彦鹏 1,2 ,郭 楠 1,2(1. 兰州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2. 兰州理工大学 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50)摘要:为解决高填方土石混合料强度与变形计算难题,对不同初始含水量不同初始干密度的土石混合试样进行剪 切试验和压缩试验,深入分析不同土石比试样的强度与变形特性随初始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包括:(1) 初始压

    2024-12-20 iGeo

  • 高级切线模量法及其在地基沉降计算中的应用

    切线模量法方法简单、参数少,易于工程应用,研究表明在计算常规尺寸的基础时具有较好的精度,而对于 筏板这样的大尺寸基础时,当计算深度较深时,存在计算沉降偏大的问题。为此提出了考虑初始切线模量沿深度增大 的高级切线模量法,通过与实际工程案例和小应变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结果比较,高级切线模量法能更符合实际,进 一步发展完善了切线模量法。

    2024-12-20 iGeo

  • 复合成层地层浅埋隧道开挖地表沉降规律分析

    为探究本构模型对浅埋隧道开挖诱发地表沉降规律的影响,考虑摩擦性与临界状态土体本构模型,对复 合成层地层浅埋隧道开挖诱发的地表沉降槽进行了分析. 首先,基于 PlAXIS 3D 有限元平台建立砂-黏复合地层 浅埋隧道数值模型,材料模型选用 3 类本构模型(莫尔库伦(MC)、修正剑桥(MCC)、硬化小应变(HSS))及其组 合模型;其次,利用参数等值转换关系,深入探讨了本构模型的选取对隧道开挖地表沉降槽宽度与深度的影响;最 后,结合经验公式计算并对比分析,研究基于 3 类本构模型及其组合模型的沉降槽数值模拟与经验计算结果存在 差异的原因. 结果表明:上、下地层均采用 HSS 模型时,最大沉降量及沉降槽宽度与经验公式的计算结果吻合度 较高,最大沉降量相差不超过 7.3 mm;上、下地层均采用 MC 模型时,出现地表隆起的不合理现象;下卧地层采 用 MCC 模型、上伏地层分别采用 MC 模型和 HSS 模型,即采用 MC -MCC 模型和 HSS -MCC 模型时,其数值预 测的最大沉降量高于经验公式计算值,达 24.8 mm,而沉降槽形状相对于经验公式预测结果“窄而陡”;在针对 HSS 模型的参数敏感性分析中发现,若卸载再加载模量与初始剪切模量变化值为 5%,将导致地表最大沉降量分 别改变 1.5% 和 1.0%.

    2024-12-20 iGeo

  • 非对称开挖条件下基坑变形性状分析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 PLAXIS,对基坑在不同挖深差和挖深分界面位置不同条件下的非对称开 挖进行了模拟。通过对实际工程进行模拟研究发现,随着挖深差的增加,基坑两侧的地表沉降均增加,开挖深部位的地表沉 降和沉降影响范围均大于开挖较浅处;坑底隆起在界面处发生较大的差异变形,挖深差越大,界面处的差异变形越明显;随 着开挖分界面向较浅侧移动,开挖深部位的隆起变形逐渐趋于稳定,隆起曲线变化趋势向挖深较浅侧增加。通过研究,可以 了解不对称开挖基坑受力及变形的性状和不利因素,从而指导施工,控制不对称开挖的挖深差和界面位置,减少工程风险。

    2024-12-19 iGeo

  • ​地铁盾构隧道下穿城际铁路地基加固方案安全性分析

    苏州某地铁盾构隧道下穿沪宁城际铁路施工时,原有铁路地基加固方案产生的沉降量不能满足高 速铁路的要求,因此,结合原加固措施,采用板+桩组合结构的形式对地基进行加固。对 此 方 案,采 用 二 维 有 限元法分析不同应力释放率下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当应力释放率为30%时,盾构 下 穿 处 板+桩 组 合 结构的沉降量为3.9mm,满足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对工后沉降的要求,但此时板+桩组合结构中的加固板将与其 下方土体脱离。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高速铁路轨道结构进行静、动应力响应分析。结 果 表 明:当 加 固 板 与 其下部土体脱离时,在自重应力作用下,钢轨轨面的最大变形为0.582mm,满足轨道不平顺的要求;在最大列 车动荷载作用下,轨道板和加固板的最大拉应力分别为0.93和1.02 MPa,均小于规范中所要求的疲劳强度修 正值。由此可知,在盾构隧道下穿施工时,城际铁路地基采用板+桩组合结构形式的加固方案,是 能 够 保 证 运 营安全的。

    2024-11-20 iGeo

  • 盾构隧道下穿老旧建筑物群微沉降控制技术研究

    中心城区盾构隧道下穿老旧建筑物的沉降控制是盾构施工的焦点问题。通常沉降控制方法是通过地表沉降监 测数据,决定是否进行二次注浆,但地表及建筑物变形早已发生。为了弥补传统方法沉降处置滞后的不足,提出了“微 沉降”施工控制技术,开发了壁后注浆雷达实时检测系统与自动化监测预警平台,在地表沉降发生之前及时注浆填充 地层损失的空隙,防止地表沉降,保证老旧建筑物安全。济南轨道交通 R3 线王—裴区间隧道下穿越的老旧建筑物群, 建造时间多为 20 世纪 70—80 年代,部分墙体风化严重,大大增加了地表沉降控制、建筑物保护难度。首先,利用三 维有限元软件,对隧道下穿苏宁大楼和农业银行进行三维数值模拟,认为适当增加注浆压力可以有效减小地表沉降值, 模拟结果与监测数据较为吻合。其次,为了掌握壁后注浆质量,控制隧道下穿化肥厂宿舍楼时的地表变形,开发了壁 后注浆雷达实时检测技术,在衬砌拼装间隙检测注浆质量,动态调整注浆压力及注浆量,有效控制了地表沉降。同时, 项目采用自动化监测和人工监测联合的监测方案,实时监测建筑及地表变形,并通过移动端手机应用实时掌握变形情 况,可及时采取措施。利用雷达实时检测结果与地表监测结果,地上地下联动,地表沉降被控制在 5 mm 之内,最终基 本实现了“微沉降”的目标,建筑物得到了良好的保护。

    2024-12-04 iGeo

  • 堆石料流变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的正交试验法

    基于七参数流变模型的堆石料流变分析已在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分析中得到广泛采用,但目前关于该流变 模型参数对于坝体应力变形的敏感性研究还不够深入。为此,本文采用正交试验法,以公伯峡面板堆石坝为依 托,以坝体最大沉降位移V、面板挠度 δ 和面板顺坡向应力 σ 作为敏感性分析的主要试验指标,进行七参数流变 模型参数关于这些试验指标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对指标V、δ、σ来讲,因素m1的影响最大,其次是b和 m2,这3个参数的敏感性作用显著;而 α、c、d 和 m3 对各指标的影响不够显著,参数敏感性低。因此,在采用 七参数流变模型进行面板堆石坝流变分析时,应将 m1、b和m2 作为流变参数分析与选择的重点。本文研究成果 可以为面板堆石坝流变分析时合理选择流变模型参数提供参考依据。

    2024-11-20 iGeo

  • 盾构隧道平行侧穿诱发的建筑纵向沉降实测与模拟分析

    当盾构隧道平行侧穿建筑物时,大多关注建筑物的横向沉降规律,对其纵向沉降关注较少。为此,针对盾构隧道平 行侧穿建筑物引发的空间变形开展研究。首先,对天津地铁 6 号线平行侧穿四座结构形式相近的砖混建筑的实测数据进行分 析,得到建筑物基本变形模式;基于工程实测并考虑土体的小应变硬化特性建立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盾构侧穿 引发的建筑物纵向挠曲、土体变形与应力变化规律,并分析了不同建筑平面长宽比的影响。结果表明,盾构隧道平行侧穿将 诱发平面长宽比较大的建筑出现“下凹式”挠曲变形,纵墙中部沉降最大可为其角点沉降的 2 倍,平行侧穿并不能简化为平面 应变问题进行分析。建筑物修建和盾构开挖将导致隧道上方土体经历较为复杂的应力变化过程,并可划分为 6 个阶段。沿建 筑纵向基础中部的土体与边缘土体相比,其首先经历更大的压缩变形(建筑施工导致),在盾构穿越后又产生了更大的卸荷 变形。当建筑平面长宽比小于 2 时,盾构开挖导致的纵向挠曲变形将显著减小。

    2024-12-04 iGeo

储罐的动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