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案例

  • ADINA 在基坑支撑梁模拟分析中的应用

    钢筋混凝土支撑梁在基坑工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基坑钢筋混凝土支撑梁为例,运用三维有 限元软件 ADINA 对施加梯形荷载的支撑梁进行仿真模型。通过模型分析支撑梁的变形,轴力变化以及应力和荷 载之间的关系。从仿真模拟中的关系规律得出应力应变监测的重点部位,从而为安全监测和安全施工提供精确有 效的数据参考。

    2024-11-26 iGeo

  • 富水砂层深基坑悬挂式止水帷幕 降水方案优化研究

    基于以色列特拉维夫市某地铁项目现场勘察以及抽水试验数据,采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对 A 车站深基坑 悬挂式止水帷幕的降水方案进行分析。经计算,国外设计分包提出的降水方案没有考虑不透水层的空间不均匀 分布,造成基坑中部降水深度不能满足现场施工水位要求。通过进一步分析单井流量、降水井排布以及滤管埋 深等因素对降水效果的影响,给出了优化改进建议,增大降水深度的同时减小了基坑两端与中部的水头差,有 利于基坑开挖和节省成本。可供类似项目的设计、施工人员参考。

    2024-12-20 iGeo

  • ADINA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混凝土裂缝

    采用 ADINA 有限元对混凝土梁进行非线性分析,运用裂缝宽度理论推算出混凝土梁在不同荷载下的裂缝宽度。

    2024-11-26 iGeo

  • 复杂条件下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变形影响的数值 模拟分析

    以武汉老铺片商业及住宅项目深基坑工程为背景,采用有限元软件 PLAXIS 对其进行了基坑开挖全过程的数 值模拟分析,结合模拟计算结果分析了复杂条件下基坑支护结构体系及周边环境的受力、变形情况。数值模拟计算及 实测结果表明:支护结构、周边建(构)筑物及土体的变形均满足规范关于变形控制的要求,证明采用 PlAXIS HS 模 型能够较好的完成复杂条件下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变形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同时也证明本工程采用的支护及半逆作 施工方法,能够对复杂条件下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变形的影响起到有效控制作用。

    2024-12-20 iGeo

  • ADINA 程序对深基坑变形三维有限元模拟的应用

    深基坑工程一般会在城市建筑物、道路桥梁、地下管线、地铁隧道或人防工程的近旁进行,深基坑一般是为了设置建筑物的地 下室而根据需要进行挖掘的,属于临时性工程,但其工程如果完成不好,则会危及周边的建筑,所以近些年来结深基坑的设计上进行了深 入的研究,采用了信息工程和动态的设计思想。本文采用通用有限元程序ADINA对某基坑工程进行三维动态模拟,通过计算将结果与实 测变形数据对比,以验证模型参数的合理性,并采用此合理参数为基础数据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支护结构变形规律。

    2024-11-26 iGeo

  • 复杂软土地区深基坑内支撑与锚索共同作用初探

    针对填海软土地区深基坑采用的排桩加上部内支撑、下部预应力锚索复合支护结构进行了分析,基坑上部刚 度较大的内支撑的存在有效减小了基坑的变形、优化了围护结构的受力,下部预应力锚索可以为桩基提供施工所需空 间、减小支撑与地下室施工的相互影响。通过现场监测情况分析及数值模拟初步探索了内支撑与锚索的共同作用,体 现了上撑下锚复合支护结构在软土地区的施工便利性及造价优越性,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2024-12-20 iGeo

  • 15 ×10 4 m 3浮放储罐的模态分析

    以 15 ×10 4 m 3储罐为例 ,应用 AD INA有限元程序及《规范 》算法对其进行了模态分析。结果表 明 ,有限元法与规范近似算法计算的模态比较接近 , 15 ×10 4 m 3储罐液固耦合振动低频的振动形式比较 丰富 ,以 cos nθ, sin nθ型梁式振动为主 ;液体晃动低频的振动形式较单一 ,为 cos nθ, sin nθ型梁式振动 ; 储罐液固耦合频率对地基刚度变化敏感 ,液体晃动频率对储液高度变化敏感。

    2024-11-26 iGeo

  • 复合成层地层浅埋隧道开挖地表沉降规律分析

    为探究本构模型对浅埋隧道开挖诱发地表沉降规律的影响,考虑摩擦性与临界状态土体本构模型,对复 合成层地层浅埋隧道开挖诱发的地表沉降槽进行了分析. 首先,基于 PlAXIS 3D 有限元平台建立砂-黏复合地层 浅埋隧道数值模型,材料模型选用 3 类本构模型(莫尔库伦(MC)、修正剑桥(MCC)、硬化小应变(HSS))及其组 合模型;其次,利用参数等值转换关系,深入探讨了本构模型的选取对隧道开挖地表沉降槽宽度与深度的影响;最 后,结合经验公式计算并对比分析,研究基于 3 类本构模型及其组合模型的沉降槽数值模拟与经验计算结果存在 差异的原因. 结果表明:上、下地层均采用 HSS 模型时,最大沉降量及沉降槽宽度与经验公式的计算结果吻合度 较高,最大沉降量相差不超过 7.3 mm;上、下地层均采用 MC 模型时,出现地表隆起的不合理现象;下卧地层采 用 MCC 模型、上伏地层分别采用 MC 模型和 HSS 模型,即采用 MC -MCC 模型和 HSS -MCC 模型时,其数值预 测的最大沉降量高于经验公式计算值,达 24.8 mm,而沉降槽形状相对于经验公式预测结果“窄而陡”;在针对 HSS 模型的参数敏感性分析中发现,若卸载再加载模量与初始剪切模量变化值为 5%,将导致地表最大沉降量分 别改变 1.5% 和 1.0%.

    2024-12-20 iGeo

储罐的动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