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的: 极限平衡法是非饱和土边坡稳定分析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但由于降雨入渗时边坡的渗流场 是瞬态的,这导致很多工程在使用极限平衡法进行边坡稳定分析时常常使用了错误的有效应力及剪切强度。 本文以合福铁路古田北站的非饱和土边坡为研究对象,在改进极限平衡法、室内试验及数值模拟的基础上进 行降雨入渗对非饱和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 研究结论: ( 1) 降雨量、降雨频率、降雨时间与非饱和土边坡的瞬态渗流场、有效应力场及边坡稳定安全 系数密切相关; ( 2) 通过计算确定古田北站非饱和土边坡失稳发生在 5 月份,这与边坡实际失稳的时间吻合; 计算确定的边坡滑移位置与边坡实际滑移位置也相同; ( 3) 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极限平衡法来预 测非饱和土边坡的稳定性是有效的,可以作为施工方案的依据。
2024-11-20 iGeo
与水平地面地基土体的对称破坏模式不同,临坡地基土体随不同工况呈现较明显的多种破坏模式。基于上限分析有 限元技术,通过对临坡地基土建模,得到非线性上限规划模型,采用可行弧内点算法对其进行求解。将计算结果转换成相应 的速度场和能量耗散图,并与文献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上限有限元法能够较清楚地模拟出临坡地基破坏的几 种模式,并得到合理解。通过把临坡地基承载力转为 Terzaghi 建议的分项系
2024-12-20 iGeo
研究了矩管钢管桁架 T 形强化节点的基本受力特征和性能差异,借助大型通用有限元程序 ADINA,建立了无强化与 4 种不同的强化方式共 5 组不同构造参数的 T 形连接节点数值模型,结合节点实际受力状况分别考虑单向轴力、单轴拉压作用 以及拉压轴力与水平干扰力组合作用三种工况,进行了极限承载力和滞回性能的数值分析计算,得出外套管强化节点具有相 对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可为类似工程节点强化构造设计以及后续矩管桁架强化节点试验研究提供参考。
2024-12-12 iGeo
针对传统响应面法在求解具有高度非线性隐式功能函数边坡可靠性问题上的局限性,采用适用于处理高维度、小样 本、非线性回归问题的高斯过程回归模型构建隐式功能函数的响应面,将高斯过程响应面与蒙特卡罗模拟法相结合,通过构 造合理的迭代方式,在利用高斯过程回归模型的不确定性评价功能获取最优采样点的基础上,实现了高斯过程响应面动态更 新,由此提出了边坡失效概率快速估计的高斯过程动态响应面法。利用数值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对 3 个 边坡算例进行了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响应面法相比较,该方法计算精度与计算效率明显较高,易于与既有的边坡 分析软件相结合,且实现容易,适用于边坡可靠性的快速分析。
2024-11-20 iGeo
依托实际工程,基于 Geostudio 岩土分析软件,建立了框架预应力锚杆加固多级高边坡的动力分析模型。通过 设置边界条件,输入水平地震作用,分析了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响应、速度响应、加速度响应和锚杆轴力响应。 结果表明:水平地震作用下,边坡内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锚杆的轴力等均随地震持时呈波动性变化。水平位移随 时间变化显著且具有累积效应,边坡水平位移远大于竖直位移。坡体临空面水平加速度幅值明显增大,临空面对地震 加速度具有放大效应。边坡总应力从坡底沿坡高递减,在坡底总应力最大。预应力锚杆的自由段与锚固段轴力均随地 震持时波动性变化,自由段轴力较大,锚固段轴力沿远离自由段方向递减。分析结果可为框架预应力锚杆加固多级高 边坡的地震响应提供一定的依据。
2024-11-20 iGeo
以紧邻宁波地铁1号线某区间的深基坑为例,基坑开挖导致邻近左线隧道产生明显的位移和变形,局部位 置甚至出现渗漏和开裂.结合现场资料和室内试验,获得硬化土模型参数,建立基坑和隧道共同作用的三维有限元 模型,对比基坑开挖影响下隧道位移计算值与现场实测值,通过探究基坑围护结构、周围土体位移规律,分 析 并 比 较基坑分块开挖、被动区土体加固以及隔断墙等几种典型隧道保护措施的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基坑分块开挖
2024-12-20 iGeo
利用 ADINA 分别建立 LNG 储罐空罐 SHELL 壳体单元及 3D-SOLID 实体单元有限元模型. 对 2 种模型进行模态分析,验证 SHELL 单元模型的有效性. 在 El Centro 地震波作用下对 LNG 储罐混 凝土外壁进行地震响应分析. 结果表明: 在地震作用下,LNG 储罐外壁的位移和加速度沿罐高方向 逐渐增大; 空罐时,LNG 储罐外壁位移及加速度时程曲线与地震波形基本一致.
2024-12-12 iGeo
隧道前期变形是利用收敛约束法确定支护压力和围岩稳定变形的关键,在分析隧道开挖面空间效应机制的 基础上,总结具有代表性的深埋岩质圆形隧道位移释放系数公式,对其进行分类、适用性及空间效应的比较,得 到不同位移释放系数、不同支护施作距离和不同控制目标下的收敛约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以围岩塑性区最大 半径为基础的位移释放系数对弹性围岩和各种弹塑性围岩均适用,具有广泛的工程应用前景;弹性位移释放系数 仅适用于弹性围岩,常用塑性位移释放系数仅适用于相对半径为 2 的隧道围岩;不宜将依据距开挖面较远处得到 的支护压力而设计的支护结构随意前移构筑,应依据实际工程的围岩特性,合理选择位移释放系数公式,适时施 作不同刚度的支护。
2024-11-20 iG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