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后压浆灌注桩的长期工作性能,以银川北京路延伸及滨河黄河大桥为工程背景开展试桩静载试验,通过对比 不同时间后压浆桩承载力的实测结果,并结合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后压浆灌注桩的长期承载性能及桩基阻 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桩端后压浆形成的水泥土加固体,其强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增长,使桩端阻力进一步增强, 桩端后压浆存在时间效应; 桩端后压浆导致浆液上返而在靠近桩端的桩侧处形成浆土混合物,使桩侧摩阻力随时间推移不 断增强,占极限承载力的比例逐渐增大; 与未压浆桩相比,在相同荷载作用下,桩端后压浆桩基的沉降随时间增长而减小并 趋于稳定。
2024-12-25 iGeo
针对江苏沿海高速公路路桥过渡段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不均匀沉降问题,提出了侧向辐射注 浆加固处治技术. 依托连盐高速公路 K20 + 084 ~ K20 + 144 路段注浆加固工程,研究了侧向辐射注 浆法的施工工艺、监测与检验方法以及注浆设计参数,建立了在役高速公路软基注浆加固数值分析 模型,开展了既有路堤下软基注浆加固效果及变形特性的分析,并通过现场实测变形资料验证了分 析方法的合理性. 结果表明,注浆加固后既有路堤的工后沉降量减少了 90 mm,地基土体的最大侧 移量减少了 17. 2 mm,其不均匀沉降病害得到有效控制. 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路堤填土高度及其 工程地质条件,选择合理的注浆率和注浆深度等施工参数,以便获得最佳的加固效果
2024-12-25 iGeo
悬臂挡墙是一种适用于地震地区的支挡结构,应用广泛,墙后填料一般具有一定的坡度角,其抗震设计仍 面临如何确定地震土压力大小及其作用点、变形及破坏模式等诸多问题。另外,微型桩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其 在浅层滑坡治理加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针对其在横向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征、荷载与变形累积等方面 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为此开展了悬臂挡墙支护的微型桩加固边坡地震响应特性的离心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同时 对典型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主要从 3 个方面对微型桩–悬臂挡墙支护边坡的地震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1) 边 坡的地震加速度响应及其坡顶沉降变形;(2) 微型桩地震响应与弯矩分布;(3) 悬臂挡墙动土压力大小及作用点、 弯矩大小及惯性弯矩的影响、地震位移变形模式、残余弯矩累积发展趋势。对输入输出加速度的传递函数分析表 明,边坡土体对输入地震波中接近其自振频率的频率分量具有显著的放大效应;微型桩结构上部设置刚性连接梁 能明显改善其受力性能,微型桩的柔韧性与延性等使其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可以耗散更多能量;悬臂挡墙上的惯性 弯矩超过动弯矩的 22%以上,不容忽视,当挡土墙后部填土坡度角较大且同时坡顶上部有荷载时,得到的动土压 力系数 ΔKae显著大于挡土墙后部填料为水平且无附加荷载的情况,试验数据表明多级地震后悬臂挡墙与微型桩的 残余弯矩显著增加,这在其抗震设计中需引起重视。
2024-12-25 iGeo
以青岛地区特有的土岩组合地质条件为背景,通过 Plaxis 有限元模拟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土岩 组合深基坑中围护桩、钢支撑与锚索组合支护体系的协同作用及基坑变形规律。通过不同支护形式的对比分析得 到围护桩桩身水平位移、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分布规律;从开挖步、钢支撑预应力及锚索预应力的变化分析得到围 护桩桩身水平位移、弯矩及剪力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基坑变形和周边地表沉降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结果吻 合较好,基坑的变形主要发生在基坑上部软弱土层,采用桩–撑–锚组合支护体系在青岛地区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土岩结合地区深基坑支护设计提供参考。
2024-12-25 iGeo
为探究土岩复合地层中深基坑开挖对邻近管线变形的影响规律,开展了土岩复合地层中深基坑开 挖的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研究. 以南京地铁一号线北延工程二桥公园站车站基坑为工程依托,基于现场 实测数据进行了管线沉降变形分析,并使用 PLAXIS 3D 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数值模拟,揭示了管线与基 坑间距、管线埋深等因素对管线变形的影响规律,并定量分析了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 结果表明:管线的 不均匀变形主要发生在基坑端角部 20% 开挖长度范围内;与单一土层相比,在上土下岩的土岩复合地层 中进行基坑开挖对邻近管线沉降变形影响相对较小;管线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与管线埋深、管线与基坑间 距成负相关,与基坑开挖深度成正相关;相对而言管线与基坑的间距对管线变形影响最大,管线埋深次之, 基坑开挖深度影响相对较小.
2024-12-25 iGeo
结合建设项目,研究美国标准中对地基沉降计算及沉降限值的规定,正确使用标准进行设计工作.美国标 准规定基础沉降由瞬时沉降、固结沉降与次固结沉降3部分组成.参考项目建设场地为砂土或砂屑岩层,沉降计 算需要考虑瞬时沉降与固结沉降2部分,结合美标参考书的计算方法以及有限元分析软件,采用简化计算模板 Schmetermaan法、Settle3D三维空间分析法、土体-基础协同工作有限元分析法3种计算模式对锅炉基础变形进 行验证.由于美标在定义地基承载力时同时考虑地基变形因素,正常情况下基础的沉降总量都能得到很好控制, 而差异沉降则需更加关注.锅炉设备供应商法国 GE公司对炉架差异沉降要求高于美标要求,3种方法计算结果 沉降总量及差异沉降均满足 GE要求,同时验证简化方式Schmetermann法的可使用性.
2024-12-05 iGeo
密集建筑群以及高层建筑荷载引发的地面沉降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城市灾害问题.本文以天津市东南沉降区 为例,从地理信息模型基本理论和建筑荷载引发地面沉降的机制出发,综合考虑了建筑容积率、土壤竖向应力、压缩层厚 度、土体压缩模量、地下水的埋深和弱透水层渗透性6个诱发因子对沉降的影响,构建了建筑荷载作用下城市地面沉降 地理信息模型.通过实际应用和 ROC检验,模型的 AUC值达到0.85,证明此模型能够准确清晰地反映沉降变形的大小 和趋势,从而为城市地面沉降的分析与计算、总结建筑荷载作用下城市地面沉降的变形规律奠定了基础.
2024-12-05 iGeo
以天津地铁 2 号线下穿多层建筑物的盾构隧道为例,建立了盾构下穿空旷场地以及下穿建筑物的有限元模型,计算 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天津软土地区盾构隧道施工对地表沉降及多层砌体结构建筑物差 异沉降的影响,并对采用小应变土体本构模型与硬化土本构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小应变本构模型的地 表最大沉降和横向沉降槽宽度与实测数据吻合良好。盾构斜下穿砌体结构房屋时,建筑物有偏向隧道轴线方向的倾斜,采用 小应变土体本构模型的计算结果可以更好地反映建筑物的倾斜斜率的变化。因此,研究软土地区盾构掘进对上方建筑物沉降 影响的精细化分析时应考虑土体小应变的影响。
2024-12-25 iGeo